在京沪高铁列车的生产线上,一批80后生力军坚守一线,他们克服重重考验,最终炼成了飞驰陆地的银色蛟龙。下面就带你走进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诞生地,与年轻的创造者来一次亲密接触。
在京沪高铁列车的生产线上,一批80后生力军坚守一线,他们克服重重考验,最终炼成了飞驰陆地的银色蛟龙。下面就带你走进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诞生地,与年轻的创造者来一次亲密接触。
"中国高速列车项目共有国内一流重点高校25所、一流科研院所11所、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1家参加研发,有63名院士、500余名教授、200余名研究员和上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研发生产。铁道部专家表示,中国完全掌握高速列车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技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生产基地总装车间,可以容纳76节车厢同时进行组装。京沪高铁动车组列车有8编组和16编组两种。从零部件的组装到一辆16编组成品车的完成,需要110多天。
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才能持证上岗。截至今年5月底,北车长客累计颁发的CRH380动车组关键工序上岗证超过5700个。
列车关键制造阶段包括车体加工、涂装、装配、落车、单车调试、整列调试等约780余道工序,包含如焊接、涂装、粘接及密封、接线等特殊工序。由于动车组列车焊接要求高,焊接时的风速不能高于每秒1米,因此厂房内不能使用风扇等降温设备。
为满足京沪高铁长距离、大运量、高密度、旅行时间短等运输需求,CRH380BL动车组采取16辆长编组型式,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挂梯,最高运行时速达380公里,全列定员1043人。列车设一等座车厢3个、二等座车厢10个、动力车厢2个,9号车厢为餐车。其中,3号车厢为全VIP车厢,车厢内分布24个航空式可平躺坐椅,舒适度与私密性可与航班头等舱媲美。二等座车厢分布在第4至8,10至15车厢,共838个坐椅,一排5座,坐椅分为双人坐椅和三人坐椅,座套为蓝色,靠近中间过道的坐椅上都有扶手。
"他们把名字刻写在车厢底部,轨道背面。在电子档案里,哪一道工序是谁,操作人员是谁,也都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这样做?工人们说,一是为了提高责任心,二是将我们的命运与车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高铁列车生产中需要焊工、铆工、钳工、电工、木工、油工、机床工、调试工等。作业人员按级别分为首席制造师、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匠。
走进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厂车体加工车间,阵阵刺眼的蓝光闪入视线,这是焊枪与铝合金车体接触后发出的。挂梯,焊接工人佩戴披风和防护镜,身穿反射弧光的特制工作服进行作业。由于生产要求限制,厂房内不能使用风扇降温,他们常常干得汗流浃背。车体另一端,几位工人正在打磨车体,他们身着工服,头戴面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飞溅的金属末进入眼睛。"一位工人说道。每天和油漆打交道的涂装工人采取较为细致的防护措施,他们需要全身严裹,佩戴口罩。在接线工序中,由于线束纷繁复杂,操作者要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并在有限的空间里保持同一姿势,因此接线工人的身心可谓备受考验。
孙斌斌是中国北车唐车公司一名年轻的女焊工。她在高铁建设之初,就遇到了铝合金焊接方面的棘手问题。面对困难,这个倔强的女孩选择了自讨苦吃的方法。一年后,挂梯,孙斌斌拿到了欧洲认证的国际焊接教师证书,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吕开香负责的是动车组庞大车电系统的第一个工序--剪线。这是整个车电系统的基础,从这里输送出的每一根电线,都是剪线工人用手心捋的方法进行检查。吕开香说:"用你的手去感受,因为它最敏感的,一点点瑕疵都逃不过双手的触摸。"
在列车底部,每颗螺丝上都划有一条线。有的管道上附有一张信息卡,上面写着姓名。工作人员解释说,实名制是要让列车上的每个零部件都落实到"人头"。螺丝上的线是为以后检修做准备的,当列车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在检修时如果发现标记不在一条线上,就说明这颗螺丝拧得不合格。